這學期烏龜暫時跑去當英文代課教師。雖然是代課,但熱忱不變。
甚至,是在今年這個相當臨時的代課機會中,我終於落實了過去在正職期間沒有徹底進行過的「有效教學」/「分組學習」。
 
我開始接觸「有效教學」大概是先前教學生涯第四年的事。(距今則是近五、六年前的事了)
有效教學,其實跟現在正在推動的翻轉教學幾乎是近似的內涵,用意都在拓展過去「教師講授,學生聽講」這種教學場景的其他可能性。
 
說到有效教學,就想先分享一件往事。
 

國家教育研究院兩天一夜之旅

約莫是六、七年前,我去過一場由教育部主辦的有效教學種子教師研習,地點就在三峽的「國家教育研究院」。

這名字,不覺得一聽整個就令人肅然起敬?裡頭彷彿充滿對教育的解方,儼然就是國家的希望啊。

(其實我並不甚明瞭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責內容有哪些,但對於這個名字,看樣子我有著頗富使命的投射。)

 

是什麼機運參加了這場研習/工作坊呢?

我和大學學妹開始當英文老師的頭兩、三年,陸續組隊參加過一些國輔團的教案比賽,其中也獲得過不錯的名次。

國輔團是「國教輔導團」的簡稱,最初是在「九年一貫」的政策推動下成立的。隸屬各縣市教育局。

總之,有一天我接到國輔團的通知,詢問我有沒有意願去參加這場研習。

暑假期間呢,想發懶與好奇心並存,不過想想,我還是非常想增廣見識,回應我心中關於教育的疑惑,也就去了。

 

其實這場研習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為從中得知部裡的想法,一方面也因為那場研習有來自全台各地的老師,在飯桌間也聽到最基層的聲音。

我在那場研習中所理解到的有:

1.高層的人其實是意識到困境的,也就是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講授式教學並非長久之計。在民間如火如荼地翻轉教育、學思達之時,高層也重視「有效教學」。

 

2.關於「有效教學」,似乎也不是「新」東西。

我記得研習上的一張簡報,上頭的學習金字塔顯示,聽講的學習方式是「最沒效」的;

動手做、互動討論,最後是直接教導別人,依序都比單純聽講來得有效。

這張金字塔圖我大學的時候就有印象看過。

 

老師們的各種課後時光就更有趣了。

課後飯桌上的閒聊,有老師對有效教學提出挑戰:感覺有效教學就是keep students busy。但這樣就真的有效嗎?

Keep students busy. 嗯,好有畫面的一句話呀……

我當下不得不也覺得認同。

想起自己教學的畫面,也是常義正嚴詞地告訴學生,我等下會下去檢查你有沒有完成這些與那些。

只是有時我仍不禁懷疑,每次在課堂上給學生做學習單,學生知道要完成,也完成給你了,但填完那張學習單,真的就代表學生「有在學」嗎?

有時候學生也只是抄給你了事呢。

 

有老師則在第二天的座談開砲。有些縣市教甄考試教,底下卻沒有學生。「那不就跟綜藝節目一樣嗎?」對此他十分驚訝。

「結果我們那邊試教帶活動的老師,全部都摃龜,因為現場有學生時都帶失敗。」

這又是另一個思考了。試教時,台下有學生與沒學生,要測出的目標會不會是不一樣的呢?

又,哪一種才比較能達到挑選出「合適的人」的測驗目的呢?那是一位來自台東的英文老師。感覺是名正派也敢直言的老師。

 

當晚和我同寢室的室友,則是一名來自台南市的國文教師,比我資深許多。

她分享著學校推動X Mind心智圖的教學。

想起當日課堂中播放的TVBS採訪影片,我問:「老師,影片裡那位不就是你本人嗎?」,備感榮幸,原來跟前輩當室友。

 

如今,回頭看我的那些疑惑:

寫完學習單,或,keep students busy,難道就能代表學生有在學習嗎?

或者,

怎麼樣看待教甄的時候,有心設計活動、帶活動的老師,面對台下有學生實際互動時卻槓龜?

我想,這會回到我們對「學習者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所謂的"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的理解。

 

有效教學,其實便是把學習的主體還給學生

《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到,諮商師沒有辦法改變當事人,唯一能改變自己的,就是當事人自己。

諮商師在做的,不過是把馬兒牽到水邊,至於要不要喝水,就看馬兒自己。

任何一種教學法,即使是號稱最最最有效教學的教學法,都不會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學成,而這正是因為,學習者中心的主體,就是學生自己;

 

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一位最偉大的老師、一個種最偉大的教學法,彷彿一旦任何人一行使,或一服膺於其之下,就能夠改變學生。

這正是因為,改變的主體,是學生自己。

至於教師,只是那名,從旁引導學生的人。

education,教育,字根原意,其實也就是「引出」。

 

 

我曾經一直換來換去、挑三揀四,嘗試不同的法門或方針,但仍舊認為這些教學法都不足以使我信服,讓我相信:

只要我持續這麼做,就能夠帶好每一位學生。

那時的我心中或許認為,這世界上是有一套最完美的教學法的。

(當然,有些疑惑則出於我懷疑那只適合某種程度以上的學生,而不能一體適用。)

 

現在的我會想跟當年的我說了:想著有一套教學法的出現,就能改變所有學生。你是不是忘記了,學生他們自己也是有靈魂的了?

是耶,這樣想的我,是不是變成華生啦?不是福爾摩斯的華生,而是行為主義的華生。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變成律師、乞丐…etc.」。

給我一打健康的學生,我可以把他們變成馬英九或蔡英文?還是要變釋迦摩尼或耶穌?

但是,大雄也許不會也不該變成胖虎,靜香不會也不必變成小夫。

 

所以,回到寫完學習單,是否能保證學生真的有在學習呢?現在我會很肯定地說,絕對無法保證。

即使這份學習單設計得完全符合教學原理又有趣無比,但是,仍是學生自己來決定怎麼使用它。

(學生:老師,你可以得到我的學習單,但你得不到我的心!)

 

因此,若以這樣的觀點,回推到政策面,若有一個政策,是以學生成績是否有起色,來評定教師是否具有教學專業,我認為這絕對是一條「錯的路」。

(錯的路、錯的路、錯的路,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這個政策之下,教師將只會更加受限於眼前的成績競賽,並且開始潛移默化的相信,身為一名教師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學生的「表現結果」上。

 

心靈無法自由的教師,不可能帶領出心靈自由的學生。

連教師自己都失去了呼吸的空間,又如何可能帶領學生勇敢犯錯、探索自己、適才適性?

 

再回到教甄失利的準老師。

設計活動且要在當下——有真人在場——帶「成功」,絕對比想像中來得不易。

學生不一定會按你設計的教案走、回答出你期待的答案,這也絕對考驗老師的所謂的「臨場應變能力」。

也就是,老師能否在當場,就依據學生當下的反應、回饋,做出評估後,做調整。

學生聽不懂,有可能是用英文說明指導語的字句過難,或者活動規則、程序較複雜,這都需要視當場的學生反應,改變指導語使學生可以理解、介入處理分組狀況等等。

我想,這某部分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但這絕對不容易。

 

「學生根本就聽不懂,結果老師自己還在那邊“Really? Why not?”

我想像這名準老師走在自己事先設定、設想的教案上,但沒有對屬於彼時的真實學生反應作互動。

也許這名老師設計出的活動是一個有趣也能幫助學習的活動呢,只要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將之貼近學生。

 

我想,有效教學,或甚至是一名教師的專業即在此:

教師具有足夠的能力設計出最有利於學習者學習的學習架構,包括課堂活動、評量方式等等,並有能力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評估後,做出設計的調整。

 

對教師「教學」的想像,絕對不會只有以往「講述、說明」的樣貌了,而會更多元,

同時,任何老師都可以在適合自己的面向上,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專業。

分組學習、學思達等等,都值得嘗試,卻也不會是唯一的解方。只要它不違背最根本的精神:

幫助學習者,走在學習的路上。

 

有效教學,怎樣謂有效?

不是成績提升了才謂之有效,而是能幫助到學生學習的教學,即是有效。

所以,或許忘掉上面那個寫得跟教科書定義一樣的說法吧。

教師只要自問:

此刻的我,在課堂上所執行的教學方法,是如何幫助到台下的學生的?

可能對哪些學生有幫助、幫助較多?可能對哪些學生幫助較少?

我的教學方法,有沒有幫助到那些學習能力本來就較弱的孩子?例如易分心、易受干擾、反應慢等等。

能夠以此為出發點,其實才是翻轉與教育改變的根基。

 

 

忍不住吐槽的後記:

我曾經看過一個史上最瞎的教育廣告,「你把天資聰穎的孩子交給我,我把第一志願的孩子還給你」。

(白眼翻到火星去)

天資聰穎的孩子不用去你的補習班補習,也可以上第一志願。謝謝。

然後,教育的有很大的精神在於鷹架學生,特別是那些從家庭裡得不到充沛資源的學生。

只會教、只想收「好學生」的機構,我想,根本稱不上是「教育」吧。

 

 

 

arrow
arrow

    masterWuG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