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完了自保的求生存本能,以及恐懼所導引出的舉動。今天來講講光明面。

我們在面臨生存壓力時,能不能突破自身的恐懼而願意去幫助他人?電影裡顯示的答案似乎是,有些人做不到,但是有些人可以。

為什麼有些人做得到,有些人不行?秉著格物致知,窮盡真理的精神,關於同樣是人,何以有人助人,有人則否,這樣的研究不乏有人在進行。我也是一個渴望知道原因的人,而且曾經認為可以找到一個核心因素能夠解釋一切。只要找到那個唯一因,針對那個原因去對症下藥,就會空氣清新、世界美麗。

不過事實上,對於這樣的「為什麼」,目前並沒有一個核心原因可以解釋所有的狀況。如同,現代的醫學仍無法明確解釋人何以罹癌。雖然我們當前所知是要盡量避免一些「致癌物」,可是,若你身體內長了一顆腫瘤,你心急如焚地問醫生:「蛤?可是我不菸不酒,作息正常,怎麼會長這個東西呢?」說真的,醫生是沒有辦法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的。

當前的心理學能給的答案,簡略而言,是從認知、情感、社會、文化各方切入,說明可能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都可能形塑了我們「這個人」。不過,儘管各方的影響存在,幾乎很少人採用「決定論」、「命定論」的觀點。不論是心理諮商或教育,其觀點都傾向相信,不管現狀是什麼,人都具有改變與創造的可能性。

我們所敬佩的精神,例如很多年前為了保護學生而被虎頭蜂螫咬身亡的老師,或是那隻海鷗岳納珊,似乎都有創造某種價值的意味在其中。他們是不是一名()十全十美的人(),我們不知道,可是畢竟在他們身上曾經展現了向生命奮鬥、追求卓越、自我犧牲拯救他人的美好。

他們超越、突破了本能,或克服了原始情緒中的害怕、恐懼,使他們成為了非凡之人,或非凡之天地一沙鷗。

潤稿至此,雖然我剛剛已經打了後面大概一千五百多字的東東,積極論述我碩一鑽研paper探討道德發展、利他、同情心的結果,但是,說這麼多似乎也嫌囉嗦。先不放上那些落落長的論述了。直指重點吧。

關於利他,暫時的結論就是,利他的基礎—注意、關心他人需求的能力,比我們想像得早就發展出來了,但是真的要成為一名利他的實踐者而非嘴砲王,可能的影響因素非常多。

給大家一些研究結果的參考,出處根據KippShaffer所著的發展心理學。例如:誰會教出利他兒童?研究顯示是:理性、非懲罰管教並經常表現同情和關心他人的父母,傾向於養出有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的小孩;又,最為利他的文化是較不工業化的社會(人心不古,請一起緬懷美好的守望相助時代);又,同理心為何能促進利他?因為感到責任”(如同孟子所言,發揮了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精神)

當然,問題還是在。為什麼有些人對於其他人的受苦更能感到責任,有些人不會?又如果,理性、非懲罰管教並經常表現同情和關心他人的父母能教出利他的兒童,那這些父母也是被同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嗎?那麼理性、非懲罰管教並經常表現同情和關心他人的父母,又是怎麼樣而成為這樣的父母的呢?是因為他們都是從理性、非懲罰管教並經常表現同情和關心他人的石頭或桃子或肉球蹦出來的嗎?目前的研究仍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

不過,如果我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我認同阿德勒的觀點,即,追求卓越(聽起來好耳熟,原來,三個傻瓜裡的藍丘不也是這樣說?)。當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我們相信為了實踐某些價值,是可以凌駕自己的性命,凡此種種,便使人願意努力超越自己,作一個可以在喪屍追著大家跑的時候,為別人設想的人。就像岳納珊不是一隻活在馬斯洛金字塔最底層生存需求的海鷗,整天只想著吃飽睡、睡飽吃、人生就是吃啦撒。牠是有理想的鴿子,活出馬斯洛自我實現的那一層。

電影艋舺中的經典台詞:「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表面上沒回答意義,實際上也已經表達了:義氣就是他的意義。為了義氣,他可以暫時不顧自己,要顧兄弟。就像大叔雖然嘴上沒這麼說,但幫他套用艋舺的台詞,他會說的大概是: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讓我的妻兒平安無事很重要。

所以,不管是叫作追求卓越,還是實踐言之為各種名的意義,總之,人願意利他,想必在某一些時刻,是有超乎常人之處。

不過,我還是想再次強調,在生命被危急時,要犧牲自己救別人,這件事,沒有想像中這麼容易。

某次在報紙上讀到這則趣聞。男女朋友一起去玩鬼屋,兩人都被嚇到,男方情急之中把女生抓來前面擋,結果玩完鬼屋女方就氣得要跟男生分手。新聞後頭訪問了一個相關領域的人士說法,意思是,這是很正常的,並不是他不夠愛女朋友,而是,人在受驚嚇時本能地會抓身邊的東西防護。

也許我不該說這是趣聞,一段感情因為一場鬼屋而生裂痕,算不上什麼有趣。

只能再次強調,要對抗本能,是要有超乎常人之處的。大叔是有練過的,小朋友如我,目前真的還學不來。

arrow
arrow

    masterWuG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