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皆有劇透)

終於看了。

非常,非常,非常的感人。

電影裡的Live音樂非常震撼,但想重溫曲目時,從我的筆電放出來簡直被糟蹋到體無完膚。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認識這個樂團。片頭這首"Jade"前奏一下,我就驚為天人感嘆:怎麼沒有早點認識你們。

 

這部片我看了兩次。5/28打完上面的開頭後,隔天我立刻又跑去看了一次。

5/29當日是戲院的最後放映日。

如果不是最後放映日,或許不會勾住我「以後或許再也看不到」的心理繩索。

總之,我就這樣被拉著又去了。

友人作為X-Japan的歌迷曾跟我分享:這部片,可以先認識X-Japan再去看。

認識與不認識,感受很不同。影片中演唱會的場景,對一般觀眾來說可能只看到樂手在帶動氣氛,但是對歌迷們來說,就像再次參與了X的生命。

每個歌迷看到吉他手Hide過世的橋段,也再度經歷悲傷,全都跟著一起哭。

我發現第二晚的我,竟然也產生了和歌迷們一樣的共鳴。
和第一次觀影很不一樣。我很期待第二夜的放映,好像再去見一位朋友,即使只是初識。

第一晚。我覺得我跟你只是相互認識,但到了第二晚,我已變得迫不及待再見到你,甚至更加珍惜那是我們相見的最後一次,或許。

 

一、認識一個人

Yoshiki,X的團長,紀錄片的主軸線,也是X作品的主要創作者。

 

我們要怎麼樣去認識一個人呢?或者,我們有辦法真正地去認識一個人嗎?
How do you know you know a man, a person?
這很像哲學知識論的問題呢。

 

我感到,這部紀錄片,好像就在嘗試帶我認識一個人,以及他身邊的人:Yoshiki,以及他的團員、他的樂團、他的那些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
我對他們的過去一無所知。我並沒有參與X-Japan的歷史。我沒辦法對照過去,只能從「現在」去認識。
而現在,這個「現在」,以一個媒體素材的方式作為媒介,既有當事人的聲音、影像,也同時摻雜一名導演的運思跟詮釋,就像報導文學,也像敘事探究。

 

研究參與者或受訪者接受研究者的訪談,分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再經研究者的視角分析,最後精心造成一篇學術研究,或畢業論文。

 

故事可以有很多版本,即使是說者本身,也不全然擁有一個故事的所有真相。

當故事被說出後,故事就是故事,作者已死;就算不死,也不能巴著故事的所有權不放。
謄寫故事並把故事傳播出去的人也可以說故事了;讀到故事而開始反思,甚至如我一樣開始寫映後心得的人,也有故事可說了。

在故事裡,沒有唯一的真實,這是聽故事、說故事、擁有故事的人,都必須謹記在心的。

 

我從紀錄片裡認識到的Yoshiki,是五十幾歲的他,以及還在世的成員,訴說著十幾、二十、三十年前的事。

雖然我沒有參與到歷史事件,但是會不會現在的我也沒有錯過太多?

因為在過去裡,有些事只是新聞報導、只是消息的發布,但是事件中的人,他們的真實感受、所思所想,在當時卻恐怕只有少數人得以知曉。

 

二、告別演唱會,生離

印象深刻的,是紀錄片提到的那場1997年的Last Live。
主唱Toshi被類似邪教的組織洗腦,組織開始灌輸他:X-Japan是讓年輕人墮落的魔鬼。

他若繼續留在樂團,就是幫凶,不可饒恕的罪人,諸如此類的。Toshi被控制,也決定退團。X被迫面臨解散。

Last Live是宣告解散的最後表演。只是沒想到,原來演唱會背後的暗潮洶湧在當時是不為人知。

 

Toshi說,當時的他非常不想上台,是在吉他手Hide不斷地溝通下才勉強答應。

他心中有如巨石壓迫,想到台下的歌迷,他根本不再覺得與他們親近,認為他們都是要來攻擊自己的,是自己的敵人。

我可以體會他的分裂感,感受到他心中一直存在的恐懼—如果我不符合你們的期待了,我便不會被接受、被愛。

Toshi說,那時他感到自己作為一名主唱,無論如何,無法符合Yoshiki的期待。

似乎,他覺得自己已達極限了,他不可能再變得更好、更出色。

退團後的他也曾在紀錄畫面中說,他非常同情現今檯面上那些視覺系樂手。以為成名、上台風光,就能帶給自己幸福嗎?別傻了。

 

而Yoshiki與Hide背後也承擔很大的焦慮。他們很怕Toshi在被洗腦的狀態下,在Last Live上說出不可預期的失控話語,甚至和音控師討論,一見苗頭不對就整個消音。

最後一場演唱會,對歌迷來說應該別具意義。就像我前頭說的心情,「以後或許再也看不到」。因為知道要結束,便要珍惜結束前的每分每秒。

可是,成員的情緒,卻或許無法只是單純的傷心、不捨與眼淚。

宣布解散的記者會上、演唱會畫面中的Hide,露出相當不情願的臉色。

年輕的Hide曾說,如果沒有彈吉他,他其實會去當髮型設計師,可是和Yoshiki一起玩團很有趣。

結束的衝擊,呈現在Last Live中Hide的臭臉,還有Yoshiki的摔鼓上。

 

我過去常以為分離的場景是各自都要準備好,沒有怨恨與遺憾。

然而,並不是每一次的分離都會在所有人身心完備的狀況下發生,如同Last Live並不是一場溫韾的道別,也不是準備好的登台。

Toshi已經確定要走,Hide和Yoshiki只能被動接受分手。

 

如果能夠在雙方都有共識之下,道出別離,沒有遺憾,或許事實上會是一件很幸運、很幸運,甚至很幸福的事。三生有幸。

 

三、以後再也看不到,死別

「這樣的事已經發生過太多次。」Yoshiki在片頭的獨白,第三、四句,就提到「死亡」這回事。把握當下好像是他唯一能做的。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摯愛的人什麼時候會離自己而去,而這樣的事已經發生過太多次。」

Yoshiki的生命故事太精彩、太深刻。作為一名搖滾樂手,沒有人比他更常靠近死亡,死亡也總是無預警地找來。

 

片子一開頭,Yoshiki說的話跟預告剪接的片段一樣。

他常問,我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活在這世上?

善思敏感的小孩,而且體弱多病。Yoshiki用fragile形容他自己的身體狀態。很脆弱。

他自陳,小時候一年內,有1/3的時間都在醫院中度過。IV(點滴)是家常便飯。

真的。照片中,幼童臉蛋的他,看起來就是白皙體弱的模樣,很斯文,或說,很文弱。

他的母親在片中也有一段描述,說到,Yoshiki很小的時候,醫生就說這孩子活不過幾年,而她一直沒讓家中其他人知道這件事。

 

看完片子的往後幾天,我騎著機車穿梭在街道上時,都會忍不住想:有人的生命故事就是媲美電影。不。是電影劇本也寫不出來的。

因為是真實發生的。最好的呈現就是紀錄片,不用改編成什麼傳奇故事。故事本身就已夠傳奇。

這人一生好像都在跟生命的脆弱搏鬥,不斷面臨生離與死別。

 

Yoshiki的父親在他10歲死亡,而且是自殺。

我永遠記得他說,那天,暑期的管樂訓練營結束,他返家,看到發成藍色的父親,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

家中的人不發一語,也沒人向他解釋。那日的場景,一生都無法抹滅。

小小年紀的他在想:父親為什麼要死?他甚至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我不夠愛父親?是不是我不夠好?

小男孩發出的疑問實在是令人揪心。坐在座位上,我感到對他很心疼,想告訴他,不是的,父親的離開不是因為你不夠愛他。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日本文化的武士道精神,切腹自殺,以示負責。Yoshiki說,現在早已不一樣了。他相當反對自殺。自殺是非常自私的行為。

你死了、走了,那留下還活著的人怎麼辦?他的成長經驗深刻塑造他對自殺行為的意見。

 

未留遺書的自殺是個謎團。

一個人因病而走,如果病程很清晰,死亡就很明確。

一個人因意外事故而走,可能有主動或被動。主動的,容易又怪又氣當事人的不小心;被動的,好端端在路上就飛來橫禍的,是超怪超氣,簡直要揍飛那個肇事者。

可是一個你在乎甚至深愛的人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卻沒說原因,這就很不清晰了,也很不明確。甚至,不知道要又怪又氣當事人,還是要又怪又氣是不是自己沒做好什麼,傷害了對方?曾經讓對方過得不開心?對方是因我而痛苦嗎?或者,我曾經錯失了什麼訊息?我是否早該多做些什麼?

我們總是不斷對自己提問,並且想要知道答案、得到個什麼回應也好。也許只是想求個安心,過得心安理得。而這是活人的需求,死人不想這些了。

未留遺書的自殺是個謎團,解不開的時候就壓著繼續活著的人。

 

Yoshiki生命中,第二個因為自殺離他而去的重要他人,是主奏吉他手Hide。

Yoshiki說,在樂團裡,Hide是最理解自己想法的人,像一個媽媽,照顧著。有一段故事特別令我感動。

端午節當天,我覆述給友人聽時,邊講還邊掉眼淚:

Yoshiki說自己很不會挑魚刺,說,有一回去居酒屋,點了魚,魚上桌。

他比劃手勢,描述到,自己挑魚刺的方式就是這樣胡亂亂戳;他根本不會挑魚刺。

可是當下,Hide一把把魚端過去,說,你這樣不行,我來用。

他一根一根,細細地挑完了所有魚刺,再把盤子推回給Yoshiki,說,你可以吃了。

Hide很寵Yoshiki呢。當然,前提是Yoshiki感受到的是愛、護,而不是過度干涉,所以才能稱作寵愛。

 

在Last live過了五個月,Hide同樣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就走了。

50多歲的Yoshiki,訴說到Hide與父親的自殺時,流下的眼淚在墨鏡之後,依舊很壓抑。

但他說,Hide應該不是自殺,可能是個意外。

其他團員也說,這傢伙,其實是個很積極的人。儘管他經常讓自己身陷危險,可以瘋到把手都弄骨折了,但他不是會自殺的人。

我覺得Hide看起來超像蘇打綠的青峰;彈電吉他,感覺是陽剛的,可是其實他又是溫柔的。

 

貝斯手Taiji也過世了。不知為何也是自殺。

Taiji死的時候,X已解散多年又復出。Taiji過世時已是大叔年紀,也已經不是X當紅的時代。

而X還當紅時,Taiji就離開了X,比Toshi早。只是不同的是,Taiji不是自願離團。

Yoshiki描述,那天他在居酒屋和Taiji相約,然後告訴他,他被解聘了。Taiji跟他隨即就打起來,最後兩人都哭了。

事隔這麼多年,Yoshiki在紀錄片被問到為何要解雇Taiji?Yoshiki只說,如果不這麼做,X會完蛋。

但原因,他不能說。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他仍不能說。

紀錄片中,出現了三段墓園的拜訪。父親的、Hide的、Taiji的。

Yoshiki說,年輕時只要他鼓打錯了,Taiji就會毫不留情說得他好像是全世界最爛的鼓手一樣。

去拜訪Taiji的墓園時,Yoshiki笑說,本來都無風,他一去,風瞬間颳起,好像Taiji還在發脾氣要跟他吵架。

Taiji年輕時很帥很有魅力呢。不過,看來脾氣也是很火爆。到了中年仍是。

 

我叫得出名字的貝斯手很少,Mr. Big的Billy Sheehan跟槍與玫瑰的Duff Mckagan。就這兩位。

(喔,當然五月天的石頭跟China Blue的小朱也叫得出啦XD)

Taiji的模樣讓我想到Duff Mckagan。1980年代他們都是清秀瘦子,稱得上俊俏;1990時他們都長肉了。

我以為Duff會一直這麼「走鐘」下去,直到中年凸肚,慘不忍睹。結果他和舊GNR成員成立「絲絨左輪」時,我看到中年的他竟然輪廓清晰銳利,體態精實修長。

不過,Taiji的中年倒真的跟我想像得一樣了。(希望他地下有知,不會介意我對他的外貌作討論。)

 

四、真實世界的《猜火車》


呼~打到第四段這邊時,我這篇文章其實已經打了快半個月了。

今天打開文章開始撰寫時,跟寫第一段時的自己跟思緒恐怕都不太相同。但我一直知道這篇文章會用這段當結尾。

我感覺這好像也是導演一路鋪陳至尾聲想傳達的:分分合合,生離死別,活著的人未必是幸福,但畢竟是活著,就有未來的可能,也可以選擇理解與和解。

 

為何說像猜火車?如果看了猜火車,就知道那個故事跟四個死黨有關,而且一路這四人的故事就發展了二十年。

X-Japan也是這樣。太有意思了。

Yoshiki和Toshi兩人從幼稚園就認識,一路到高中都同校。高中時期主要成員就組了樂團叫X。

節奏吉他手Pata高中時在別團,回憶時笑說,鼓手剛離開時他請Yoshiki來幫忙,本想把他拉進自己的團,沒想到是自己被拉進X。

英雄出少年,20歲出頭他們就已經被Sony簽下,讓我都覺得自己現在才開始認真寫文章根本就只能作骨灰。

有才華的人總是嶄露甚早。

(但想想蘇珊大嬸,就覺得人生即使到了耳順古稀之年,還是有希望圓夢的XD)

現在的X-Japan還是創始成員的,就剩Yoshiki、Toshi、Pata三人了,已經認識彼此超過三十年。甚至勝過猜火車角色的年數。

 

Pata在我感覺,就是個趙子龍。在X裡,他沒有張飛的暴躁衝動,也沒有關羽的自恃傲氣,不是特別搶戲的成員,故事也沒特別傷痛激烈,在紀錄片裡片段也著實不多,但就是個,忠心平實的趙子龍。

 

X-Japan再重組,聽起來一開始是有心人在背後目的性地指導。是Toshi來找Yoshiki的。但對Toshi而言,那場見面的談話對他來說很重要。

這麼多年來,Toshi跟Yoshiki好像一直都處在工作的關係裡,我感到Toshi承受很大的壓力,可是那一回見面,他們沒怎麼聊工作或樂團了,反倒是聊聊小時候的往事,班上的誰誰誰。

Toshi覺得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這樣發自內心地開心地笑。

第一次觀影時,我對這段沒有特別的感動,但第二次時,我覺得這段特別有其意義。

原來那個轉變的時刻、關鍵,就是在那刻阿……在Toshi覺得終於能重新接觸到自己真實情緒的那刻。

那次談話後,Toshi對於洗腦組織態度的前後不一也開始起疑。之後,他離開了組織的控制。

 

Yoshiki曾說,他視樂團和歌迷為自己的家人,當樂團開始發生了這些不好的事,他不禁自問:What kind of family did I create?

他說,Toshi離開後,有首歌他就很少再演出,因為他心中覺得那就是要由Toshi來唱的。

Toshi清唱了一段,我認為他的歌聲是真的很棒。仍是無懈可擊。

Yoshiki還說,他很高興,至少他找回一個朋友。

他說,不管是高中的Toshi,還是被洗腦的Toshi,Toshi就是Toshi,他都會接受。

 

Toshi就是Toshi,他都會接受。這就是,勝過猜火車的真感情。

 

五、尾聲


Toshi在訪談中提到,年輕時Yoshiki每次打鼓完都缺氧得很嚴重,他會很痛苦地癱倒在地上,而他們會事先準備很多瓶氧氣給他。

歌迷們看到總是很擔心,但也很困惑,因為看起來好像在演戲。可是成員每次到後台去看他時,他真的是奄奄一息。

影像中,我看到年輕的Yoshiki倒地爬行時的表情,以及他深入彈奏時的表情,那閉眼皺眉且哀痛的樣子。

同樣的表情,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令我印象深刻,好像他投入時的那個自己,總是那麼一致。我被那個表情吸引。

 

我常被一個人的脆弱勾到,常不自覺地喜歡上那些在我看來純真、善良,但又令我感受到脆弱的人。

分不清到底是真的愛上、還是想照顧、呵護對方,或者,在對方的各種自我樣態中,我就喜歡那個善良脆弱的小男孩。

 

我覺得這個小男孩一路走來真的不可思議。我相信,其實也有很多人有著和Yoshiki類似的人生故事,只是沒有被揭露為人所知。

我也覺得,五十幾歲的Yoshiki好像變得比從前更茁壯了,連體型都是。(他年輕時真的好蒼白細瘦。)

他母親曾說,出生後醫生就說這孩子活不過幾年,沒想到,他竟然一直活到了現在。母親自己都表示覺得很不可思議。

 

「那些背負著傷痕的人,因為X的作品而有了前進的力量。」最後Yoshiki的那句話,好像是這樣說的吧?

 

我們都是背負傷痕的人,但是努力活著。Yoshiki也是,團員們也是,X也是。

 

p.s.二度觀影時,我再次確認杜比7.0環繞音場放出來的X作品真的很狂。

說不上來為什麼,因為我用筆電放Metellica時,我覺得很好聽,但用筆電放X-Japan的歌時,就不會想聽完整首,覺得沒有很出色。

但說真的X-Japan一點也沒有輸給Metellica。我猜反而是X的旋律編曲比較複雜,筆電的音層效果沒那麼好,突顯不出這股力道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sterWuGue 的頭像
    masterWuGue

    戴上諮商心理的眼鏡看電影與人生

    masterWuG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