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皆有劇透)

故事的開始,我竟立刻聯想到電影《情書》。兩個故事都是從摯親的人的死亡開啟。
男主角Lee的哥哥,Joe,過世了。為了處理後事,也為了他的姪子,他回到小鎮,並且不可避免地,在處理後事的過程裡,去觸碰到他一直壓抑在內心的往事。

一、Lee與Joe,以及他們的妻小


Joe的死亡應該是預料中的事。醫生OOO(?!,我竟也想不來她叫什麼名字)幾年前就給過診斷,這樣的患者會來回住院,而且平均是活到5、60歲。
想必這也不是Lee第一次回到曼徹斯特。哥哥住院時,他就曾來回過不少次。只是,這次或許是要待上最久的一次了。似乎,Manchester是個不大的地方,漁港鎮一類的。而鎮上居民的軼事/八卦總是能輕易流傳著。

Lee與Joe的生活,好像頗符應我自己認知中的「美國藍領階級」。
我的印象中,電影並沒有說明Joe的工作,也不太確定Lee當時在鎮上的工作是什麼,但他們兄弟倆的休閒生活,大概不脫老是開船出海,在一起喝酒。Beer beer beer。

我在美國的朋友曾跟我閒聊到他住家近郊的一間酒吧,他說,大家都覺得那間酒吧是個redneck place。
Redneck place就是怎樣呢?就是people there drink and sometimes have fights. 
“What fight? A real fight?”我問。
“Yeah, like punch on each other’s face.” 是阿,我朋友說,就是真的「打架」,是會出手揍人的那種,不是口頭爭執而已。

Redneck意思類似「鄉巴佬」。Redneck,臉紅脖子粗的,好像挺傳神。一副脾氣無法控制,一生氣起來就要把人打、大聲嚷嚷,所謂的「老粗」模樣。

我朋友是知書達禮的人,不難想像他形容那地方redneck。
在台灣如果有red neck,我的想像便是那些在熱炒店划酒拳又喝得醉醺醺最後會鬧事或酒駕的男子們。美國有bar,台灣有熱炒店,共通點都是啤酒。

那一幕,Lee的妻子Randy問他們今天又喝了是嗎,Lee還敲了敲計算機,說他們兄弟今天平均一小時喝了多少瓶。Randy沒有發脾氣,但是,明眼人也看得出來,當Lee開心滿意地回到家時,Randy並沒有同他一樣開心滿意。敲那計算機,有點幽默,作為觀眾我莞爾,但對Randy來說,恐怕只是白目到極點。

小酌、開心,自是無妨,但醉醺醺的男人,或一群聚在一起喝酒喧嘩的男人,總讓我聯想到負面的事情,例如令他人不舒服地戲弄,或是激酒拚酒,多半印象不是太好。

Lee跟他的朋友,又喝著啤酒了。一群人喧嘩到三更半夜。妻子下來制止,他一方面應和,一方面又不要在男性友人面前「失面子」,於是擺出一副那女人憑什麼教訓我們的樣子,繼續哈哈大笑。
果然,這幕還真呼應了我對一群男人聚在一起喝酒喧嘩的負面感受。

如果我是Randy,我會氣到爆炸。(我會想拿弓箭射那些男人的睪丸,咻咻咻,一箭一箭射。)

電影雖然是以Lee為主軸,但是還是花了一些篇幅描述他們的伴侶,以及他們與伴侶的關係。
我最大的疑惑是:為什麼這兩個男人,看起來最常花時間相處的,都不是自己的妻子?

Joe的妻子同樣過得不開心。電影中,她的形象看起來神經質,好像隨時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宣布診斷時她不停地打斷,最後竟然連待都待不住,起身就跑走了。
以及那一幕,Joe與Lee還有兒子回到家,她竟然下半身光溜溜地攤死在沙發上。看來那時她已經酗酒非常嚴重。

在觀看電影時,並沒有哪一幕令我特別難過,但現在打著這部分,卻有點想掉淚。
好像這些串起來,都讓我感受到這對兄弟的婚姻裡,男男女女,四個人在段關係中都不是那麼快樂。但我不知道細節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誰真的該被責備。但又覺得遺憾,於是自己有點難過。

(當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時,如果有人可以責怪,大腦比較不會認知失調,這是我們通常會啟動的機制。這種反應速度極快,近乎自動化了;除非有意識地認識到自己的大腦正在做這件事,才有可能會停下來。)

相較Joe和妻子沒有太多兩人互動的細節呈現,Lee跟Randy的關係,在電影裡有比較多描繪。如果按電影的描繪,的確,我比較同情Randy,對Lee有比較多責備。他們倆人並非不相愛,他們還是會親親抱抱,但這段關係也有隱憂。

若我是Randy,我結了婚,但我的先生三天兩頭跟他的兄弟、男人們鬼混,而我一個人要顧三個孩子。然後,我好不容易才哄寶寶入睡了,你一回來自己想玩小孩你就抱起來玩,如果他被你弄醒,是你要哄他嗎?還是這份工作最後終歸要回到我身上?
也許Randy早該狠狠地用箭射Lee的蛋蛋,並且對Lee說出她的不滿與怒氣。

 

Lee沒有盡到作父親的責任。當火災發生時,他不在孩子身邊,然而某一部份的事實是,他一直都沒有好好地待在孩子的身邊過。
失去孩子的那一刻,只是壓倒駱駝、掀開事實,那枝最可怕,也是畢生最沉重的稻草。


對Joe,我反而有比較多同情。他看起來比Lee成熟、穩當許多。他有打算、有計畫,立好遺囑;生前死後,他都照顧著兒子Patrick。
我不知道他常把Patrick帶在身邊出海,是否也可能是他不想要讓兒子受到母親的影響,因為妻子狀況太不穩定。
相較Lee之於孩子,他幾乎未曾離開過Patrick。他和Patrick那父子結盟的緊密關係,其實正重現在Patrick後來跟Lee的互動中,不管是Lee載著Patrick去過豐富的課後生活,或甚至是女孩子留宿家中時,還願意在電話中幫兒子撒個謊。Lee對Patrick做的事,或Patrick要求Lee做的事,都是Joe與兒子互動的延伸。

而很有趣的一點是,這個Chandler家族裡,也只見Joe與Lee的爸爸,未見媽媽。頗引人聯想呢。Joe與Lee的媽媽—那名妻子—是過世了?還是,她受不了了,離開了她的男人?還是,她的男人覺得媽媽對兒子有不好的影響,選擇離開了她,獨自扶養Joe與Lee?

電影沒說。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二、Lee


水電工,做勞動工作。前面提到的「美國藍領階級」,bar bar bar beer beer beer的還要還要的那種。不是什麼雅痞式的lounge bar,好時尚、有品味。不是那種男性形象。是更直接的,更需要展現男子氣概的,沒有空間留給「溫文儒雅」這類「娘砲」情事的。是要punch on each other’s face,很redneck的那種。

好像這俗稱的男子氣概,就是不善表達情感,難以接觸情緒,只能活在那種一醉解千愁或是男子氣概的喧囂互虧之中。

港邊甘是男性傷心的所在?這首台語歌名,這下竟和片名Manchester By the Sea這麼地契合。男性很難真實地表露自己的脆弱或傷心。傷心都會在海邊?都是by the sea。開心的時候也是酒,難過的時候也是酒;憤怒的時候,就是酒加上拳頭。

這就是Lee的寫照。

他那過分壓抑,卻又時而會暴怒在酒吧揍人的樣子,好像是很多男性的苦衷與縮影。
Lee長得算帥的,女客戶對他有性幻想(這完全可以理解)。連在酒吧都有女性主動搭訕(潑酒?)。

可是,他並沒有回應這些想靠近他的人,在他內心,往事的傷痛與憤怒都還沒有被帶走。
他還很生氣,他還沒法原諒自己。是負罪感阿。相似的場景一觸發,那情緒的強烈都化成肌肉的力量給送出去,窗戶就揍破了。不是破窗就是揍人。
當知道自己完全不會因為他的過失而受到任何的處罰,Lee下的決定是拔槍自盡。
負罪感對人的折磨,似乎比死亡更令人難熬、更令人懼怕。負罪感,或說自責,自我攻擊的一種形式,讓人很難走出的情緒。

(我過去就是個自責迴路非常強的人,至今遺毒仍在。幾天前受督,當我發現我又沒和我的當事人在一起,我就覺得對他很抱歉,好像傷害了他,眼淚就會落下。即使我那自責的程度已不像之前那樣強烈,但眼淚仍是毫秒間就會掉下來。不過相對地,我也是個容易跑批判的人。批判他人力道有多強,自責就有多強,反過來亦是。)

對Lee來說,這個負罪感很大、很重,很難解。Randy在憾事發生後對他那些惡言相向的話,想必一再提醒他,他是個多糟糕、多不稱職的父親;在這個家他根本沒一件事做得好,糟到升個火也會把自己的孩子給燒死。諸如此類。
(果然我內在很會批判別人。瞧,電影沒演這些橋段,我都自己「惡言相向」地腦補完了。)
至於鄉里間傳的,就更誇張了也說不定。可能版本變成他一氣之下就決定燒死全家但事後後悔不已。

負罪感會留下,恐懼也會,對自己是否能勝任「照顧者」一職的恐懼。電影裡的一些時刻中,不管是來自前妻的指責,或是自己對自己永無止盡的自責,我想他的心情都是:我並非不想,但我真的很害怕;我想我做不到了。
憤怒底下的害怕與挫敗,對自己的失望,失去孩子的傷心難過,這些情緒,一層一層的,壓著Lee,揹著,走了好久。

 

三、Lee與Patrick
觀影前,聽聞兩名朋友都說,這部片會令人哭得很慘。想到自己身上竟然沒有衛生紙,晚飯離開餐廳前,還趕緊在結帳櫃檯抽了兩張,準備帶去戲院。

我哭點很低,情緒很容易被觸動。

但有意思的是,整部片直到結束前,我手中的衛生紙幾乎沒派上我戰戰兢兢緊握的用場。

我有些懷疑是不是因為我已經知道劇情了,所以當我知道角色們會跑的情緒是什麼,我就變得有點超然,而沒有在他們的情緒裡面。

但後來想想,或許是因為Patrick這個角色的存在。

Patrick很直率,沒有太多框架。他的社交生活與課後生活都非常豐富。他有不少朋友,有曲棍球,有樂團,連感情生活與性生活也稱得上豐富吧,I guess,呵呵。

父親過世,這孩子和Lee的反應很不同,他很明顯地避開「瞻仰遺容」。也許面對死亡、一具冰冷的屍體持續冰凍著無法安葬,他還太年輕沒有辦法面對。可是,某種程度上,他豐富的人際關係好像很快可以帶他離開許多的哀傷;他也不想要一直處理那些葬儀社、律師事務所的事,他想繼續維持原本屬於青少年就值得享有的生活。

(他還有個在我看來是過度照顧、保護他的女友,叫他的朋友別嬉鬧談Startreck,也叫Uncle Lee不要在小孩面前提處理喪事的事。可以說,難怪第一晚他需要的是這名Syvia,不是Sandy嗎?XD)

(不過,也難怪Uncle Lee不喜歡她。我覺得她這人干涉別人太多,是個媽。如果Patrick要二選一,我投Sandy。XD)


Patrick是個自由的孩子。他和Lee很不一樣,不管是外在的人際資源,或內在的心理狀態,都是。Lee的創傷令他所困,他總是鬱鬱的,幾乎沒有社交生活。但Patrick沒有那些傷痛絆著他。

喪禮上,他的手機還不小心響了半天,但他沒有因此看來太歉疚或自責。他擁有沒有背上負罪感的自由。畫面中他站在陽光下,一一與來致哀的同學微笑擁抱。反之,站在陰影處的Lee,表情顯得僵硬,面對前妻上前致意,他彷彿仍有壓抑而未竟的情緒與說語。


Patrick的情緒不壓抑,他幾乎隨時都講出他想說的話,表達他的生氣,表達他的不滿,也表達他的恐慌,表達他不同意Uncle Lee的決定。當然那個情感有時是矛盾的,他想要維持原來的生活,不願意離開Manchester;可是他又需要一個大人,可以給他依靠與安全感的大人。

Patrick最初很想要去找母親。但那次的見面裡,母親的狀態,看起來並不盡如人意。她的那種神經質與焦慮不安,很快就在與Patrick餐桌上的互動、開場中,顯露無所遁形。她自己在心理上的緊繃,變成她要Patrick把這裡當自家,不要拘束。後來她好像覺得Patrick拒絕了她認為的「Patrick不自在」的想法,她不安,她的模式就是又躲避了,躲進廚房。雖然畫面並沒有照出她在廚房做什麼,但不得不疑惑:她還是又躲回酒精了嗎?這裡似乎隱約暗示著,她因應壓力的模式,可能沒有改善得太多。觀眾感覺得到訊息,Patrick也感覺得到。

我想,那頓飯局後,Patrick沒那麼期待和母親同住了。反倒是在車上,沒有參與到飯局的Lee,在進門時的互動中,可能還對她哥哥的前妻有所改觀,於是問了Patrick:怎麼樣?覺得跟媽媽住不錯吧?
Patrick的回應更妙,但很深刻。他回應:你這麼快就想我甩掉我了嗎?

母親是令人失望的,Patrick不想離開Uncle Lee了。他仍跑了擔心,擔心Uncle Lee會「不要他」,會離開他。

Uncle Lee當然是沒有丟下他,即使那過去創傷的情緒來來回回地影響他。

我感覺到的是,因為Patrick,Lee真正第一次承擔並作為了一個父親的角色。他後來幫助Patrick終於如願踏上本壘這件事,甚至令我感到好sweet。這其中是雙方都要對彼此有足夠的信任,才能達到的。在台灣我根本無法想像有一種親子關係可以是如此的樣子。

然而,在一步步承接父親角色的過程看似越來越順利時,又因為一些偶發事件,把Lee勾回了過去的情緒。

前妻哭哭啼啼對Lee說著她的道歉時,我感受到多年後,她跟Lee跑了一樣的自責情緒。Randy往前了,她有了新的婚姻,甚至迎接了新生命。可是當她看到似乎常失魂落魄、鬱鬱寡歡地走在街上的Lee,還被過去困住無法前進的Lee,她好像感到自己當初對他的傷害恐怕太大了,成為了他生命中的絆腳石,絆住他前進。

看著Randy那一刻這麼地想補償Lee,希望Lee給她機會讓自己跟他吃個飯,我倒是很心疼。

(或許我自始至終,都比較同情Randy。我承認我投射了當前的個人情感在她身上。一名累積了情緒,覺得累,對當前關係有心結的妻子,但是又不希望傷害到另一半,最後又會跑自責、想要補償的情緒。)

這番道歉,Lee收不到,於是幫不到他。只是,生命中的安排,是這樣的:他在這事件後去到酒吧,他又憤怒不已,又鬧了事,但在被揍得慘兮兮之後,他終於在幫他上藥、療傷的George夫妻面前,更精確地說是George妻子的懷裡,大哭出來。
他還是作夢了,遇到了一次爐子燒焦的事件。他沒有辦法完全處理乾淨,那個自己有可能還是會犯錯,會害了孩子的恐懼。
他作了個決定,請George夫妻領養Patrick。

當他告訴Patrick這個決定時,他也像個勇敢的大人,承認:I can’t beat it。

四、尾聲


我們要怎麼定義一名當事人叫作「好了」、「走出痛傷」了?當然,不同學派會有不同解釋。

我的諮商啟蒙老師有兩名,風格南轅北轍,其中一個很後現代。她的想法是:當事人不需要來見心理師,其實他也有可能會改善。
這部片的每個角色,或許有傷痛,有不快樂,但是,要說他們的生命沒有在前進嗎?似乎不盡然。

Randy有著對前夫有罪惡感,可是她也曾經離開了喪女喪子的傷痛,往前進了。未來她也有機會放下她的負罪感,繼續往前進。Joe的前妻也進入了新的關係,她或許沒有辦法完全離開她那焦慮的狀態,可是至少現任的丈夫看來很保護她,很照顧她,起身去廚房看了她,還寫了落落長的信希望暫時不要刺激到她。也許她能在這樣的呵護下過完一生,who knows.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這輩子都需要徹底修通。

是的,有時他們會掉入過去經驗的泥淖,困在那些負向情緒中,有些學派認為這時情緒需要被疏通或完形,可是,反過來說,當這些情緒還無法被疏通,無法被完形時,是不是就表示當事人生命停滯了,或只會持續糟下去,不是。

我們可以往那裡去,但真的做不到時,也不如何。就承認I can’t beat it吧。也有其他人可以照顧Patrick,對Patrick來說,他也不必改變生活。這決定也並不差。

或許,對多數人來說,這才更像是真實的人生。

或許,Lee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哀傷,那麼沒有力量。你看,他改變了。他搬到新家後,會知道要買組沙發,弄得更像一個家,讓Patrick上大學後可以去他那兒待上。也許Patrick已經慢慢療育了他。

我們在生命的挫折中指責、自責,但終究一些事情會過去,而我們會move on。

OK。我想我沒哭,是因為我覺得這部片其實很有希望、很正向呢。

arrow
arrow

    masterWuG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